提升我国零售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零售产业的存在对国民经济的消费以及市场的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零售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正呈现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新时期以来,中国零售业发展迅速,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中国各省份区域零售业发展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据中国零售业发展数据,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社会日常用品零售总额约为1.55万亿元,占零售产品销售总额约56.30%;中部地区大约25.37%;西部地区只占大约18.34%。从上述零售业发展比重数据能够发现,中国零售行业发展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征。
1 中国零售行业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本文对中国各省份、各区域的零售业竞争力运用对比分析法予以比较研究。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不但可以对中国各省份与区域零售产业的竞争力予以横向发展的对比分析,而且能够反映中国各省份与区域的零售产业竞争力的纵向发展动态的变化。
2 中国零售行业纵横比较实证结果及分析
2.1 中国区域零售产业竞争力的横向比较
2.1.1 关于零售产业具备竞争力的区域的分析
中国零售产业具备竞争力的几个省份或者区域是上海、四川、湖南、辽宁、湖北、北京、河北、安徽,这几个具备零售产业竞争力的省份绝大多数位于东中部地区。这些省份或者区域全部具有零售产业的规模与环境的竞争力优势,而在这几个省份或区域之中京、沪、辽、冀由于零售产业发展近乎成熟,因此,四地零售产业的成长速度排名相对中国其他区域较为靠后。京、沪为中国流通力十分强大的中心城市,辽宁地处沿海且工业较为发达,河北省临近京畿重地,因而有环境优势,河南人口众多,所以京、沪、冀、豫都具备零售产业的规模及地理环境优势。而在零售产业具备竞争力的区域之中四川省是第一个能够在零售行业竞争力排名靠前的西部省份,原因在于四川省人口众多,以至于有足够可以推动零售企业规模拓展与产业效益提升的空间。
2.2 关于零售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区域的分析
中国零售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几个区域或者省份是福建、山西、陕西、重庆、内蒙古、云南、江西、黑龙江、广西、吉林、天津、贵州、新疆,这些缺乏零售产业竞争力的区域或省份绝大多数位于西部地区。这些省份或区域的零售行业缺乏行业竞争力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环境相对较为恶劣,难以发挥零售产业的环境优势因而其规模效益难以得到有效的扩大。尽管西部地区具有很大的零售产业成长能力因子,但是对于零售产业竞争力发展最重要的规模及环境因素发展由于环境限制难以产生推动作用,因此这些省份或者是区域的零售产业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后。在在几个省份或是区域,津、闽尽管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但属于零售产业缺乏竞争力地区。这是因为津、闽二地与大多数东部发达地区相较, 津、闽二地城市化水平低下,两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第三产业比重不够高因而市场零售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这些因素都对津、闽两地的零售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形成了限制。
2.3 关于零售产业极度缺乏竞争力的区域的分析
中国零售产业极度缺乏竞争力的几个省份为甘肃、西藏、海南、宁夏及青海,这些缺乏零售产业竞争力的省份绝大多数位于西部地区。甘、宁、青、藏四省份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且其经济规模比较小,物流、货运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零售业投资的力度相对较小且零售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所以甘、宁、青、藏四省份的零售业规模与运营效率、物流配送能力都难以比上零售产业一般的省份,零售业竞争力低下。与此同时,甘、宁、青、藏四省份零售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因而零售产业成长能力因子排名靠前。除此之外,地处中国东部地区的海南省零售产业排名较为靠后。这是因为,海南相对东部各省环境封闭,零售产业发展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交通极不发达,导致海南省的物流设施不完善、科技发展水平低、各类人才相对其他各省来说都较为缺乏,再有就是,海南地区人民在生活用品方面多数能够自给自足从而对零售产品的需求不大。
2.3.1 中国区域零售产业竞争力的纵向比较
中国零售业行业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东部地区零售产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在新时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东部地区零售行业的成长能力因子得分呈现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零售产业的行业发展能力逐步走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是东部地区零售产业在长期高速发展之后其零售设施、零售业销售市场趋于饱和。②是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整体速度放缓,因此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到冲击较大。③是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旺盛,部分居民的存储与投资都趋向房地产市场而这又导致居民在零售产业方面的投入不足。
自2004年中央发布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零售产业竞争实力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从中部地区零售行业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其效益波动较大,成长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世界性经济危机引起的中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之外,也与中部地区(如山西、湖南等省份)的自然资源(如、煤、铁)价格下降从而引起的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有关。再有就是,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除辽宁)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且零售行业向来发展受限,零售业因此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据中国零售业行业相关数据,西部地区的零售产业的效益因子呈现波动的状态,但总体上是在总竞争力水平线上方波动,这表明西部地区的零售产业竞争力在总体是上升的。中国西部零售业行业尽管基础设施、体系制度建设不太健全,但是,相对而言,留给零售企业开发、拓展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西部各地区的政府的在一个较低起点上,对本区域零售业发展加大激励,可以明显提高本地零售业成长效率。
3 提升我国零售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3.1 东部地区应采用先进技术推动零售业发展
中国东部地区,如欲将零售行业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就一定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先进国家的零售产业成熟期科技水平研发、零售产业市场管理经验等等。东部的零售产业只有将技术放在行业发展的第一位,才有机会促进中国东部零售产业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处于东部地区,但在零售行业缺乏竞争力的津、闽两地,应当可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实现零售业规模的总体扩张。在零售企业的市场扩展期间,企业可以通过让利于民的方式扩大本地区的市场份额;零售企业在成熟期可以实行兼并弱小企业、收购重组的战略实现企业后期的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津、闽两地必须认识到本地地处东部地区且本地市场经济发达、市场购买力强等情况,积极推动本地更大的零售产品消费市场的扩展。
3.2 中部地区应注重发展地区经济
中部地区省份尽管具有良好的规模、环境与较为强大的物流基础,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零售产业成长能力及产业效益总体不尽人意。因此,中部地区各个省份及区域地区要加快速率实现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本地区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运用本地区的环境因素吸引资本、信息等等生产要素,实现地区产业聚集效应。对于零售产业竞争力缺乏的晋、赣、吉等地区,政府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并从整体上提升晋、赣、吉地区的经济实力与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进晋、赣、吉地区零售产业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
3.3 西部地区应实施零售产业全面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的零售产业不具备产业规模、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竞争力优势。因此,西部地区的零售产业一定要采取诸如物流、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国家优惠政策要支持外资和东中部地区的资本、信息、劳动力等有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因素入驻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能够借助外来资金进行交通运输建设与零售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推动西部地区零售业规模的成倍扩张与利润的快速增长,改善西部地区零售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竞争力差的环境。
4 结语
总之,中国各地区的零售产业应当积极面对新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发展环境,要进行不断的适应发展环境,进行创新性商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努力提升零售行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从而为消费者给予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