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资源深度挖潜下的乡村振兴之路——以铜川市陈坪村为例
一、区域背景情况解读
(一)优越的地理交通区位
铜川,古称同官,为长安京畿之地。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距国家第九个中心城市西安约68㎞,未来西延高铁开通,将融入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陈坪村,是铜川的南大门,北部紧邻铜川市新区,周围三条快速干线环绕,属铜川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优渥的自然山水人文
铜川遍地是文化,处处有故事。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等名人的故里。药王山承载着灿烂的中医药文化;照金记载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陈炉古镇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这里依托红色革命、金色佛教、绿色养生、青色陶瓷和蓝色工业文化丰富的内涵,唱响“五色铜川”耀三秦。陈坪村依托自身山、水、塬、林、田、湖等自然资源禀赋及深厚的人文资源底蕴,将成为铜川城郊绿色养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三)优厚的政策支撑条件
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陈坪村特色樱桃种植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增收
铜川市践行“两山”理念,依托陈坪村特色,打造以“铜川樱桃”为品牌主题的产业转型旅游示范乡村,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近年来,铜川樱桃节活动每年举行,已成为铜川市樱桃产销推介及农业旅游的特色标志。
3.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提升,改善人居环境
陈坪村受铜川市垃圾填埋场污染范围的影响,为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和住房水平,优化村庄发展空间布局。对三组、四组进行安置,安置户数247户,共约861人。对其它一组、二组、五组、六组等开展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
二、特色资源禀赋条件
陈坪村总人口3002人,总面积709.86公顷,其中农用地429.53公顷,村庄建设用地68.65公顷。村庄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从以下五个层面解析。
(一)山塬
台塬沟壑营造特色地形变化,属典型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接交地带,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山、塬、梁、峁、沟谷、河川均有分布,自然风貌特征明显。
(二)村庄
以道路为主要联系的生产型、组团式布局村庄,西铜高速将村庄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其中三组和四组受垃圾填埋场影响,拟搬迁至陈坪六组。建筑为关中现代农村建筑,大部分为白墙灰瓦,西铜高速边的陈坪二组,为白墙红瓦,形象特别。
(三)水系
村庄西南侧有赵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流沿线有鱼塘养殖、莲藕种植,河道水量充足,在高速公路下方的河川道形成了较大面积的湿地、滩涂景观。河道最终流入位于村庄东南角的弓王水库,水域蓄水面积较大。
(四)田园
村内种植樱桃、苹果、柿子、山楂、藕等,水果个头大、色泽艳、风味香、口感好,是全国苹果、优质甜樱桃最佳适生区之一,樱桃已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春季樱桃、夏季莲藕、秋季苹果、冬季柿子,村庄四季有果香。
(五)文化
陈坪古槐位于六组,两棵古槐树至今郁郁葱葱。老街位于古槐北侧,老街的围墙依然矗立,街道古建筑保留着原有的样貌。泰伯药王庙位于一组,为纪念泰伯而建,年代久远,是村庄文化底蕴的代表。烽火台位于村庄南部赵氏河畔,遗迹已经损毁。
三、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一)乡村发展战略
陈坪村提出“田园湿地型国家级康体养生基地”的发展战略,以樱桃小镇、铜川市南大门、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资源挖潜策略
陈坪村以康养为本底,将湿地田园、山水文化统一纳入,深度挖潜特色资源,打造彩色林带、康养小镇、药王养生、湿地休闲、康体运动、乡愁体验、花海静修等七大主题功能,重塑田园湿地型康养小镇。
1.色——彩色林带:贯穿奇异浪漫的色彩里,穿越动态流线,活跃视线
在两条高速路之间,打造长度约2000米、最宽处约350米的一条彩色林带,北端设置一处“铜川之门”主题雕塑。林带种植彩叶树种,如银杏、黄栌、紫叶李、复叶槭等,进入铜川尽可感受到丰富多样的色彩变化。
2.涵——康养小镇:品味本土原乡意味,浸润自然、农耕之美
结合移民安置,以康体、养生为主题,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入口门楼、民俗商业街等。为促进旅游发展,以村庄两棵古槐树为中心,恢复陈坪老街。周边设置古槐书院、民俗文化馆、田园景观、自然课堂等。
3.调——药王养生:温泉、湿地、田园之下放松心境、调养身心
结合泰伯庙开展药王养生活动,新建泰伯广场、药王养生馆、生态养生坊、药膳养生体验馆,新建湿地温泉酒店、田园养生谷。围绕山林精舍、禅茶雅院、风侣小筑三大主题,设置茶舍、凉亭、静修室、垂钓园等,为游人提供静心修心、对话心灵之处。
4.沐——湿地休闲:沐浴自然万象缔造身、心、灵合一的至高境界
围绕赵氏河湿地开展休闲活动,设置生态湿地公园、湿地垂钓、水上娱乐、湿地水上灯光秀等活动,通过不同项目开展,为游客带来不同旅游体验。结合烽火台遗址,设置5处观景烽火台,沿湿地呈线状分布,设置于景观良好视野开阔在夜间以灯光营造多样的景观效果。
5.畅——康体运动:尽情尽致、酣畅淋漓,以强身健体
依托沟壑、山地地形特征,以户外运动为核心主题,设置马术射箭俱乐部、娱乐嘉年华、汽车影院及露营地,在沟壑山体区域打造高空秋千、高空玻璃栈道、沟谷探险、山地卡丁车等户外游乐项目。游客参与感强,近距离感受大自然。
6.滋——乡愁体验:回归田园生活品质,尽解乡愁四韵
以果园、农田、沟壑资源优势打造以农产品仓储物流、农家餐饮、休闲蔬果采摘、农创空间、生态大棚试验田等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区域,游客可参与体验农事耕作、感受农耕文化、科普农业文化、品尝农家菜等活动。
7.怡——花海静修:醉卧花海,冥养静修,以修养身心
以静修养生为主题,区域设有疗养小木屋,花海吊桥,既可畅游花海又可泛舟水上,使自己暂时抛弃各种欲望、社交生活和日常琐事,过一段远离尘嚣,修炼身、心、灵的朴素生活。
四、实践经验分析总结
(一)“适度干预”作用下的村庄空间整合
通过对村庄现有问题的剖析研究和现有自然历史资源的深入挖掘以及限制条件的研判,合理确定村庄未来发展方向,空间发展布局等。确定目标定位,从合理组织土地、解决环境问题、重组村庄空间、利用特色资源、落实公共基础配套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通过政府、村民共同参与的方式解决村庄发展与空间环境问题,达到村庄更新和发展的目标。
(二)“特色资源”利用下的乡村激活提升
乡村的发展,应充分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产业规模与发展方向,注重农业品牌与地域特色文化的结合,形成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合力发展的模式,激发乡村活力,从整体上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因地制宜,突破山塬地形和内部交通条件的瓶颈,以特色种植业为支柱,以农产品加工为延伸,以特色旅游业为带动,形成三产互补、互为促进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地域风貌和民族风情的资源优势,发展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旅游、探险发现旅游等产业。
(三)“有机生产”影响下的乡村的自我更新
村庄需要循序渐进的自我更新,适度影响村庄的发展的同时,应能保证乡村环境功能的自我平衡、更新以及乡村产业、生态、生活、文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健康的乡村发展肌理和空间生长秩序。通过生态环境的自然生产、居住生活的有机更新、产业萌生的活力动力,使乡村朝向有机生长、自我更新、激发活力的方向优化发展。